在东汉末年的三国争霸时期,孙权为了夺回荆州,采纳了周瑜的计策,企图通过假招亲的方式扣留刘备为人质,诸葛亮早已识破了这个计谋,他安排赵云陪伴刘备前往东吴。
在东吴,刘备开头来说拜会了周瑜的岳父乔公,乔公巧妙地说服了吴国太,让她在甘露寺与刘备见面,结局,吴国太真的将孙尚香嫁给了刘备,这一举动让孙权和周瑜颜面扫地,他们不仅失去了人质,还被人嘲讽“周郎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
虽然孙权和周瑜心中恼怒,但他们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结局,这一故事务节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权谋斗争,同时也警示大众,在追求目标时,应审时度势,避免因过度自信或过于精细的规划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。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典故背后的故事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这一典故源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实际事件,被后人广泛引用,用以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,它告诫大众,在追求目标时,应审时度势,避免因过度自信或过于精细的规划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。
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,孙权想取回荆州,周瑜便献上了“假招亲扣人质”的计策,诸葛亮早已识破了这个计谋,他安排赵云陪伴刘备前往东吴,在东吴,刘备通过诸葛亮的策略,不仅娶得了孙尚香,还安全地回到了荆州。
周瑜带兵追赶,却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,孙权和周瑜被人嘲笑“周郎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”,这一事件成为了后世警惕和反思的宝贵教训。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成语的来源与用法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这一成语来源于《三国演义》,主要描述了周瑜为了夺取荆州而采用的计谋失败,不仅失去了人质,还损失了大量兵力。
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,也作定语、补语,其寓意为:想占便宜,反而遭受损失,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,提醒大众在追求目标时,要审时度势,避免因过度自信或过于精细的规划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。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典故中的人物关系
在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典故中,主要涉及下面内容人物:
1、孙权:东吴的君主,想通过周瑜的计策夺取荆州。
2、周瑜:东吴的将领,提出了“假招亲扣人质”的计策。
3、诸葛亮:蜀汉的丞相,识破了周瑜的计谋,并协助刘备成功娶得孙尚香。
4、刘备:蜀汉的君主,通过与诸葛亮的合作,成功娶得孙尚香,并安全返回荆州。
5、孙尚香:孙权的妹妹,被嫁给了刘备。
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,共同演绎了这一著名的典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