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面内容是关于“氮”字的详细解析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而成:
一、字形与读音
-
基本属性
- 拼音:dàn(汉语一级字)
- 部首:气(半包围结构,总笔画12画)
- 五笔编码:RNOO(86版)或ROOI(98版)
- 仓颉码:ONFF
-
方言发音
- 客家话:tam3(宝安腔)、tam4(客语拼音字汇)
- 粤语:daam6;潮州话:dan6
二、文字演变与异体
-
历史名称
清末化学家徐寿首次引入该元素时译为“淡气”,意为“冲淡空气中的氧气”,后简化为“氮”字。 -
异体字
- ?:旧字形(部首气+12画,总笔画16画),现已停用。
- 繁体字:早期文献中曾使用“?”,现代统一为“氮”。
三、化学内涵
-
元素特性
- 符号:N(拉丁名nitrogenium)
- 原子序数:7,属非金属元素
- 物理性质:无色无臭气体,熔点-209.8℃,沸点-195.6℃
-
应用领域
- 农业:氮肥(如*)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源
- 工业:用于合成氨、冷冻剂(液氮)及惰性保护气体
四、文化关联
- 文字结构:“气”部首暗示其气态属性,“炎”部可能与早期命名中的“淡”字相关。
- 国际命名:英文nitrogen源自希腊语“硝石组成者”(nitron genes)。
“氮”字作为化学元素的专用汉字,既保留了传统形声字的构字逻辑(气部表属性,炎部表音),又承载了近代科学翻译的聪明。其名称演变与化学特性共同构成物品方科学文化交流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