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光返照”这个成语的核心意象和早期表述源自佛教禅宗典籍,其成熟的成语形态和广泛流传则见于元代杂剧。
下面内容是具体溯源:
1. 想法与意象来源:佛教禅宗语录(宋代)
成语的核心想法——“光返照”的生活现象比喻——最早明确记载见于北宋释道原所编的佛教禅宗史书 《景德传灯录》。
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二十六记载了天台山德韶国师的弟子、著名禅师永明延寿的语录:
> “临终时,汝等见吾光还返照时,便是报缘谢际。”
这里的“光还返照”指的是人临终前灵魂短暂恢复的现象,被禅师用来比喻生活尽头、因缘了结的时刻。这是“回光返照”概念在文献中最早、最直接的来源,奠定了该成语的基础含义。
2. 成语形态的形成与定型:元代杂剧
到了元代,这个源自佛教的表达进入了通俗文学,并在杂剧中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四字成语“回光返照”。
最重要的出处是元代剧作家杨景贤所作的 《西游记》杂剧》(并非吴承恩的小说,而是更早的戏剧版本)。
第六本第二十一出《贫婆心印》中描写将死之人的情形:
> “(沙和尚云) 他如今在那里(大圣云) 他在那五轮塔底。(沙和尚云) 谁想回光返照,风信之舟,早离了弱水茫茫大海流。”
这里的“回光返照”明确用来形容濒死之人短暂的灵魂恢复情形,其用法和含义与今天完全一致。这部杂剧对定型并推广这个成语起到了关键影响。
3. 后续巩固与普及:明清小说
明清小说,尤其是《红楼梦》,进一步巩固和普及了这个成语。
《红楼梦》第九十八回描写林黛玉临终前和贾母去世前的情景:
> “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…此时反不伤心,惟求速死…那黛玉…只见…两眼一翻…香魂一缕…呜呼…此时李纨见黛玉…竟是死了…忽见黛玉睁开眼…似有回光返照的光景…说了一句:‘宝玉无论兄弟们好…’说到‘好’字,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。”
> “贾母…脸变笑容…说道…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…享尽了福…我也该回去了…只见贾母…喉间略一响动…脸变笑容…竟是去了…享年八十三岁…众人都以为回光返照。”
这些描写让“回光返照”一词深入人心,成为描写临终前短暂清醒情形的经典用语。
想法与意象源头: 北宋 《景德传灯录》(卷二十六 永明延寿语录)中的 “光还返照”。
成语定型与关键出处: 元代 杨景贤《西游记杂剧》(第六本第二十一出)。
普及与巩固: 明代小说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、清代 《红楼梦》 等作品。
虽然核心概念源自佛教典籍《景德传灯录》,但作为一个完整、定型的四字成语并被广泛使用,“回光返照”最直接、最重要的出处是元代杨景贤的《西游记杂剧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