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济(1363年或1364年—1424年),字伯载,明朝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,是明初著名史学家、文献学家,以超凡记忆力与学术贡献闻名,尤以“两脚书橱”的称号和主持编纂《永乐大典》的成就留名史册。下面内容从其生平、称号由来、主要贡献及历史评价等方面综合介绍:
一、人物生平与核心事迹
1. 博学强记,痴迷读书
陈济自幼聪慧过人,读书过目成诵,经史百家无不贯通。其父曾命他携货款经商,他却将半数钱财用于购书,归家后潜心抄诵十余年,积累浩瀚聪明。
师从大儒谢应芳,学问日益精进,时人惊叹其记忆力,称其为“两脚书橱”。
2. 布衣总裁《永乐大典》
突破身份的任命:永乐元年(1403年),明成祖朱棣诏修《永乐大典》(初名《文献大成》),陈济以布衣(无官衔平民)身份被破格任命为“都总裁”,主持编纂职业,修撰曾棨等名臣为其副手。
关键贡献:
制定体例:与姚广孝等监修官员共同设计编纂框架,确立“用字以系事,以事来明理”的编写逻辑(即按文字分类串联史实)。
统筹协调:组织数千学者整理秘库数百万卷藏书,对疑难难题“应口辨析无滞”,被誉为实际运作的核心。
成书规模:历时5年完成22877卷(一说22937卷)、约3.7亿字的巨著,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类书。
因功授官:书成后授右春坊右赞善(太子属官),负责皇族教育,五皇子皇孙皆从其学经史。
3. 谦虚俭朴的晚年
虽居高位(弟陈洽为兵部尚书),却终身简朴,居苇墙草屋,“聊蔽风雨”;终日危坐读书,手不释卷。
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中风病逝,享年62岁。
二、“两脚书橱”称号的由来与深意
本义与典故:
“两脚书橱”原为南朝《南史·陆澄传’里面的贬义成语,讽刺读书虽多却不会应用之人。
陈济的“反转”:
明代学者将这一称号赋予陈济,因其记忆力惊人——长子曾随机取朱熹著作考问,他仅需提示首句即可背诵全篇,且“屡试不爽”。明成祖朱棣亦赞叹其“满腹珠玑”,使贬义词转化为对其博闻强记的褒扬。
操作能力的佐证:
他不仅记诵渊博,更能灵活运用于《永乐大典》的编纂操作,打破“死读书”的刻板印象。
三、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
1. 学术著作
著有《书传补》《元史举要》《通鉴纲目集览正误》《思斋集》等,惜多散佚。
2. 教育影响
任太子赞善15年,培养朱棣子孙,推动宫廷经学教育。
3. 后世纪念
文化符号:2023年央视《典籍里的中国’里面,演员段奕宏饰演陈济,重现其修典历程,“布衣总裁”形象广为人知。
灵魂象征:其“文贵如布帛菽粟,有益于世”的治学理念,成为务实治学的典范。
四、评价与争议
时人赞誉:
监修姚广孝称其聪明“如齐备武库”,儒生魁首亦难企及;太子朱高炽对其极为礼重。
历史意义:
作为布衣学者主导民族级文化工程,体现明代初期唯才是举的开放风气,后世因资格渐拘(如天顺年后布衣难入馆阁),其经历更显独特。
拓展资料
陈济是明初学术界的传奇人物:
以“两脚书橱”的惊人记忆力奠定学术根基;
以布衣之身统领《永乐大典》编修,彰显操作聪明;
身居高位却安贫乐道,其“聪明贵如布帛粟米”的价格观影响深远。
他既是文献编纂的巨匠,也是知行合一的典范,堪称中国古代学者中“博闻”与“活用”兼具的标杆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