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夜望月是什么诗? 十五夜望月是什么题材的古诗
《十五夜望月》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背景的七言绝句,全名为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。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景,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,语言清丽婉转,意境深远,被誉为唐代咏中秋诗中的佳作。
一、诗歌基本信息
-
作者与创作背景
王建(766—835)是唐代中期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张籍并称“张王乐府”。此诗作于中秋夜与友人聚会时,寄赠给友人杜郎中(杜元颖),诗题下原注“时会琴客”,暗示当时可能配合琴曲吟唱。 -
文学体裁
七言绝句,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,收录于《全唐诗》。
二、内容与意境分析
-
前两句写景
- 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
以“地白”形容月光如霜铺满庭院,营造出澄澈空明的意境,暗引李白“疑是地上霜”的经典意象;“树栖鸦”以鸦雀归巢反衬夜深人静,“冷露湿桂”则通过清冷的秋露沾湿桂花,暗示时刻的流逝与环境的孤寂。
- 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
-
后两句抒情
- 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
由景入情,以普世化的“人尽望”引出个人化的“秋思”。诗人不直抒胸臆,而是用疑问语气将思念之情投射到“谁家”,既推己及人,又凸显自身情感的深沉与独特。
- 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”
三、艺术特色
-
意象的巧妙选择
- “桂花”:既指庭院中的桂花,又暗喻月宫桂树,虚实结合,拓展了想象空间。
- “冷露”“无声”:以触觉(冷)与听觉(无声)强化视觉画面的清寂感,烘托出诗人孤寂怅惘的心境。
-
炼字精妙
- “落”字:多数版本采用“落谁家”,赋予秋思动态感,仿佛情感随月光洒落人间,比“在”字更具诗意张力。
-
结构布局
全诗以写景起兴,以抒情收尾,景情交融。前两句无一“月”字却处处见月,后两句点明望月主题,含蓄蕴藉。
四、主题与情感
-
中秋怀人
表面写中秋普世化的团圆之景,实则通过“秋思”暗含对离散亲友的深切思念,尤其是寄赠友人杜郎中的情谊。 -
孤独与哲思
“人尽望”与“落谁家”的对比,既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望月之情,也隐含着对个体生活孤独本质的体悟。
五、后世评价与影响
- 此诗被誉为“唐代中秋咏月诗三绝”其中一个(另两首为李白《静夜思》、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),其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深远。
- 清代学者沈德潜评其:“不说明己之思,而愈见己思之深”。
提示:不同版本存在诗题差异(如“寄杜郎中”是否为原题)及字词争议(如“落”与“在”),可结合《全唐诗》等权威文献进一步考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