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戏赠杜甫》一诗,李白以轻松的笔触,道出对好友杜甫的关心与调侃。这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诗歌的热爱,更映射出他们深厚的友情。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,一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。
在唐代,诗人之间的交往充满了深情厚谊,而李白的《戏赠杜甫》便是其中一例,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情的表达,流传至今,成为千古绝唱。
“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从前作诗苦。”这句诗的翻译是:“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?恐怕都由于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。”在这句诗中,李白以轻松的语气,表达了对老友杜甫的关切。
李白在诗中提到,他在饭颗山上遇到了杜甫,杜甫头上戴着竹笠,正午的阳光照耀在他们的身上,这样的场景,让人不禁想起两人曾经的友情,以及杜甫在诗坛上的成就。
杜甫,字子美,号少陵野老,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作深沉、真挚,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忧虑,在这首诗中,李白却以幽默的口吻,调侃杜甫作诗辛苦,消瘦了许多。
“太瘦生”在这里指的是杜甫消瘦的身形,而“作诗苦”则是指杜甫为了写诗,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苦,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心,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热爱。
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,诗作为哪首啊?望知者相告…
关于李白曾写诗嘲笑杜甫作诗辛苦的说法,其实源于《戏赠杜甫》这首诗,这首诗记录了李白与杜甫在饭颗山相遇的情景,李白以轻松的口吻询问杜甫为何消瘦,杜甫则回答说是为了写诗。
《戏赠杜甫》是李白赠杜甫的诗,诗中写道:“饭颗山头逢杜甫,顶戴笠子日卓午,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从前作诗苦。”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心,同时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。
戏赠杜甫原文及翻译
《戏赠杜甫》原文如下:
饭颗山头逢杜甫,顶戴笠子日卓午。
借问别来太瘦生,总为从前作诗苦。
翻译:
至今记得,在饭颗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,头上戴着竹笠,正午的阳光照耀在他们的身上,请问老兄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?恐怕都由于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。
这首诗是李白赠杜甫的诗,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心,同时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。
戏赠杜甫作品鉴赏
《戏赠杜甫》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格。
作者与背景: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,此诗创作于公元746年秋天,当时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终一次相遇。
与情感:诗歌描述了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竹笠的杜甫的情景,通过询问杜甫为何消瘦,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作诗辛苦的关切之情。
此首《戏赠杜甫》大约作于公元746年(天宝五年)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终一次相遇时,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(唐玄宗天宝三年)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情,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,彼此特别了解和尊重,他们交往密切,曾同游齐鲁,此后虽难相见,但仍相互关心、思念。
《戏赠杜甫》是李白对杜甫生活情形的关切体现,李白深知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,他的诗作深思熟虑,正如葛立方所述的杜诗思苦而语奇,杜甫的仕途坎坷,生活困顿,李白借此诗提醒朋友,诗歌虽然重要,但不应以牺牲健壮为代价,李白以轻松的方式表达对杜甫的关怀,希望他能保持健壮,享受生活的乐趣。
杜甫写过很多诗给李白,其中不乏千古名篇,如《梦李白二首》、《天末怀李白》等,留下了“千秋万岁名,寂寞身后事”、“文章憎命达,魍魉喜人过”等千古名句,李白也有显示给杜甫的,由于没有杜甫写给他的诗名气大,因此也就留下了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的印象,现在我们来说说。
《戏赠杜甫》这首诗,不仅展现了李白对杜甫的关心,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,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情的表达,成为了千古绝唱。